当考研与考公相遇——在人生的旷野里,马浩翔这样导航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谢文慧、罗梦巧 责任编辑:李连旭 发布时间:2025-11-19

微信图片_2025-11-19_085257_218_副本

  人物简介

  马浩翔,人文学院2020级法学专业毕业生,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和院学生会主席,荣获2022年河南省第七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演讲比赛高校组一等奖。现为安阳市某单位公务员。

  积跬步而至千里

  当你站在大学的十字路口上,会选择去深耕一个领域,还是尝试更多的可能?对于马浩翔来说,这并非取舍,他用行动将两者连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中,马浩翔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融合。他不仅在法学专业课程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积极参与各类演讲与学科竞赛,以此锻炼心理素质与沟通表达能力。这段经历让他能够在公众场合自信、流畅地阐述观点,也为日后应对公务员面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浩翔谈到,科传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为他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养分,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应用技能,更是法治思维、权利意识和规则敬畏心的系统培养。这种思维训练在处理实际事务中尤为关键,尤其是在信访工作中,面对复杂的矛盾纠纷时,他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精准把握问题核心,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形成基于事实与证据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推动矛盾化解。那些曾经在课堂和赛场中反复锤炼的能力,如今成为他化解现实难题的利器。

  回顾大学时光,马浩翔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来总结自己的成长。他认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其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思想上的成熟与包容——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致人而非致于人

  他从不把未来局限在一条路上,对于考公与其他选择之间的平衡,他提到,“基于就业形势,建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他自己便是在完成考研后着手备考公务员,最终在调剂读研与考公录用之间主动做出选择,既避免了孤注一掷的风险,也为人生路径保留了更多可能性。而最终选择报考选调生,除了公务员的工作待遇和父母的影响,更源于一份乡土情怀。“我是在红旗渠精神下长大的,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能够重新建设家乡河山,我也希望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家乡变得更好,这是我的初衷。”

  在考公备考方面,马浩翔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聚焦核心能力”的理念。他没有选择常规的笔试与面试培训班,而是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笔试,要重思维而非死记。他认为行测与申论的关键并非“背考点”,而是训练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这两种能力能帮助考生快速拆解题目、梳理答案,应对各类题型更显从容。

  在学习技巧上,他向我们分享,常识部分内容繁杂,日常注重多元知识积累即可;言语理解需兼顾语感与逻辑,逻辑最为核心,可通过将选项反向代入题目验证答案;图形推理题型相对固定,可参考网上归纳的分类框架与解题公式;资料分析是备考重点,需重点掌握速算技巧,计算题可在考试时完成其他题目后,根据剩余时间灵活处理;申论核心在于归纳总结能力与公文写作水平,需熟练掌握公文规范化表达。

  关于面试要重表达而非模板。他说道,“不紧张、不结巴,自信流畅地表达观点就已超越多数人,无需过度神化面试技巧与模板。”而这份从容,正是大学期间一次次站上演讲台所练就的。

  心游万仞与势移

  从校园到岗位,马浩翔的成长路径清晰地印证了他的核心理念:真正的竞争力源于“知行合一”的扎实积累。他凭借“聚焦核心能力”的备考心法成功上岸,又以“深耕、广拓、细作、发芽”的动态规划把握人生主动权。他的经历充分说明,无论是大学的试错,还是职业的选择,其价值终将沉淀为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最坚实的底气。

  面向正在规划未来的学弟学妹,马浩翔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在专业学习上要“深耕”,不要仅满足于应付考试,应主动参与项目竞赛、科研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锤炼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素养既是考公的加分项,也是职场通用的硬实力。二是在职业规划上要“广拓”,尽早确立目标,但不必苛求每一步都绝对正确。职业规划是动态调整的“导航”,人生应是旷野,考公也只是众多选择之一,重要的是“先就业再择业”。

  最后,他以自身感悟寄语学弟学妹:“大学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所有的喧嚣与荣光,最终沉淀为面对世界的底气。希望大家既读好专业知识的“有字之书”,更能悟透实践历练这本“无字之书”,在考公或任何职业道路上,寻得自己热爱并认可的价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