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记录时代;践行‘四力’,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大礼堂久久回荡,老一辈新闻人的初心与青年学子的理想碰撞,让这场“新声”活动,成为记者节前夕新闻理想薪火相传的鲜活现场。11月6日下午,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第三届新闻学专业品牌活动“新声”正式开启。本次活动以“学穆青 讲故事——践行‘四力’”为主题,打造了一场融合专业教学成果与新闻精神传承的青春盛会。校领导魏剑、郭津、郑逢斌等出席活动。

副校长王天仕在致辞中指出,“新声”不仅是专业展演,更是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既是学院践行“勿忘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学科融合、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平台。传播学院院长严励则介绍了新闻学专业在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上的创新举措与阶段性成果,从课程优化到平台搭建,从校企合作到人才输出,全面展现专业建设的扎实进展。


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现场举行“新闻评论拔尖班”与“数据新闻创新班”揭牌仪式。河南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丁新科和副校长王天仕共同为“新闻评论拔尖班”揭牌,大河财立方总编辑王鲁峰和副校长贡振国共同为“数据新闻创新班”揭牌。两个特色班级由河南日报社与传播学院联合打造,将依托党媒在采编、技术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通过“双师授课+实战项目+岗位实习”模式,聚焦新闻评论、数据新闻等核心能力培养,为媒体融合时代输送复合型传媒人才,标志着学校新闻学专业产教融合迈出新步伐
活动现场的氛围被开场舞《东方》点燃。鼓点铿锵中,新闻学子身姿舒展有力,抬手、转身间满是新闻人的昂扬朝气,舞姿落定的瞬间,礼堂内的掌声雷动。
紧接着,师生共同演绎的《勿忘人民 历史的回望》将现场带入沉浸式氛围:讲述者语调时而激昂回溯穆青加入抗联的报国志向、时而深沉的重现他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故事。台下学子屏息聆听,当“勿忘人民”四个字清晰落在耳畔时,新闻初心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扎根。
情景演讲《在田间地头找答案》更添几分真实烟火气。新闻学子洪海阳带着泥土气息的讲述,将基层采访的场景搬进礼堂。模仿采访时老乡的方言腔调,惹得台下会心一笑;说起乡野采访的经历,语气里满是坚定。大家都懂,这份“脚沾泥土”的历练,正是新闻人最珍贵的财富。当鼓楼区仙人庄办事处何楼社区书记魏东生上台的那一刻,这场 “实践课” 便更显厚重。魏书记一开口便是朴实又有力的基层故事,当他寄语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装着群众,作品才有温度” 时,让在场学子深深感受到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真切含义。

《我的实习日记》没有采用强烈的场景演绎,而是以贴近实习日常的细腻呈现,勾连起学子的成长轨迹。舞台上,得知采访任务的局促不安,记录本上反复斟酌的痕迹,电脑对话框的醒目批注,都在还原着实习时的纠结与顿悟;当“实习生”终于把定稿稿件发送出去,轻轻舒了口气、指尖蹭了蹭发烫的屏幕时,这些藏在实习细节里的真实,恰好戳中了在场师生的共同记忆。台下不时传来,细碎的共鸣,满是对这段成长时光的共情。

整场活动在《践行四力 强国有我》环节迎来高潮。庄重的“四力”传承仪式上,河南日报社优秀记者代表向学生赠予象征“脚力”的登山鞋、“眼力”的放大镜、“脑力”的理论书籍与“笔力”的钢笔,传递老一代新闻人的期许。随后,全体新闻学子在记者代表的带领下,齐声喊出 “勿忘人民,记录时代;践行四力,强国有我!” 的铿锵口号。口号在礼堂内清晰回荡,舞台上的新闻学子身姿挺拔、神情昂扬,目光里满是坚定;舞台下的师生与记者代表静静聆听,眼中满是认可,仿佛从当代年轻人的赤诚声里,清晰看到了新闻初心的代代接续。
活动现场,穆青之子穆晓枫与河南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记者穆青》著者张惠芳如约赴会。怀揣热忱的青年记者与新闻学子并肩身旁,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之约温情开启,共同见证新闻初心的传承瞬间。
“新声”不息,传承不止。学校新闻学专业将继续依托河南日报社优质资源,以穆青精神青年实践研究中心为核心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时代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持续发力。
据悉,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是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河南省新一轮重点学科。专业依托河南日报社党媒资源与开封地域文化优势,建成开封市数字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大禹舆情研究院等平台,常态化开展“行走中原”主题实践、特色小学期、融媒体工作室实战等活动,持续探索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已为新闻领域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