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传学院:融三脉育新人,铸四维强根基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刘昊 审核:一审:李连旭 二审:李世鹏 三审:王晓枫 发布时间:2025-09-19

  思想铸魂,四维协同固根本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创新构建“四维驱动”(思想引领、课程驱动、平台支撑、技术赋能)育人模式。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专题培训,深化教师文化素养;组织习近平文化思想解读专题报告、焦裕禄精神传承研学、红旗渠精神感悟实践等系列活动,锻造教师队伍的文化认同与教学能力。以穆青精神为核心,锻造“勿忘人民”的价值认同,将“四力”要求贯穿思政教育,筑牢立德树人根基。通过校歌传唱、“长征步道”建设、典型人物宣传等举措,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资源融通,三脉赋能拓载体

  人文浸润,书香铸魂:学校依托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版本馆,承办文学盛典、名家讲座等活动。邀请李清源、黄灯等作家及耿占春、胡山林等学者解读文化哲思,通过《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之2023年度中国长篇小说综评报告会》《春天送你一首诗》河南专场诗歌朗诵会、“书香科传·当代春暖”读书月等活动,让学生与“文学大家”面对面。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实践,感悟文化内涵,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传媒传承,故事铸志:学校“学习穆青 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建成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四力”实践基地。组建师生宣讲队伍,开展“学穆青、讲穆青”系列活动,邀请《穆青传》作者张严平等新闻名家讲座,深化“勿忘人民”精神认同。创新技术应用,通过AI复原穆青形象、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穆青经典报道场景,创作红色舞台剧《常青》,获新华社专题报道,点击量超143万。相关成果获教育部、中国记协认可,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品《勿忘人民——学习穆青精神,自觉增强“四力”》入选教育部2023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品,学生讲解员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三等奖。

  地域扎根,实践铸行:学校创办焦裕禄精神青年学校,依托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开展研学实践,播音专业学生担任讲解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设“焦桐”下思政课。结合专业特色,商学院“风雅诵工作室”创作宋词短视频,传播学院拍摄开封非遗文化系列视频,艺术学院参与北宋东京城复原设计、开封古城演艺综合体概念设计等项目。通过专业赋能实践,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向社会延伸,实现文化传承与技能提升双融合。学校师生非遗拍摄项目覆盖开封30余项非遗技艺,视频播放量累计超50万次,获省级奖项5项。

  课程融贯,双轮驱动强根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开发《穆青精神十一进》《穆青新闻经典作品赏析》等特色课程,将穆青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中嵌入穆青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其职业坚守与人民立场。学校实施教师达标考核,将“课程思政”纳入核心指标,自2019年起已举办13次考核活动,覆盖全校教师,确保思政元素贯穿各学科教学。

  平台支撑,多维赋能:学校依托中国记协“学习穆青、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河南省智能传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裕禄精神青年学校等平台,构建“理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穆青精神研究数据库”,整合穆青文献、报道案例及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数字化资源。通过“长征步道”等校园景观,将红色故事融入日常学习环境。

  实践创新,技术赋能显特色

  行走课堂,知行合一:学校通过焦桐下授课、非遗拍摄、古城设计等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学生担任穆青主题展讲解员、焦裕禄精神导游,在服务中深化信仰认同。例如,播音专业学生累计讲解超300场次,服务游客超2万人次,获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表扬。

  技术赋能,文化焕新:学校运用AI、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穆青形象与历史场景,创作融媒体作品《豫见汴京》(获全国一等奖)。通过“新声”“铸音”品牌活动,学生创作短视频、音频作品超500件,传播开封文化。全省教育系统奖项突破显著,获短视频一等奖2项,教育电视节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育人成效,五维体系立标杆

  成果体系化:构建“五个一”育人体系: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如焦桐下课堂)、一部红色舞台剧(《常青》巡演10余场)、一个穆青精神研究中心、一支宣讲团(覆盖校内外宣讲50余次)、一批融媒体获奖作品(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2项)。该模式获教育部推广,成为可复制的育人范本。

  成效显著化:学校穆青精神宣讲活动获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表扬,“开学第一课”入选教育部展播,学生作品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非遗短视频创作等领域获省级奖项15项。校园文化品牌“一院一品”成效突出,“党史知识竞赛”获批省教育厅“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学校龙狮队亮相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式,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校于2023年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称号,多个思政项目获教育部、中国记协等认可,穆青精神成为学院思政名片。学生参与北宋东京城复原设计等项目,获地方政府采纳;非遗拍摄作品助力开封文旅宣传。学校思政育人相关活动、成果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媒体报道,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

  学校将持续深化“四维驱动”模式,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径。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推动理论成果转化;拓展地域资源合作,打造更多“文化+专业”实践项目;深化技术创新,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校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生态,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