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报道有没有诀窍?如何进入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内心?素材怎么取舍?……5月22日下午,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携《时代面孔》走进我校“科传大讲堂”,以《典型人物的采访与写作》为讲座主题,与现场300余位师生分享新闻采写经验。
校长郑逢斌为张严平颁发客座教授聘书,校党委副书记庞安超主持讲座。

“人物报道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有独特魅力”
尽管写出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但在讲座中张严平却直言人物报道很难。
“事件报道把问题讲清楚了基本就完成了,人物报道却可能下了很大功夫写出来效果并不好”。她说,难点在于短时间内要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内心世界并且准确传达出来不容易,但这也是人物报道的魅力所在: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一个崭新的生命世界,记者则是将一个人的感动转化为千千万万个感动的人。
“当记者看到这个世界并且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家因为这一个人而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连接着记者、人物和千千万万个读者,这种幸福感是非常独特的”。

“人物报道唯有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
既然人物报道如此重要,那有没有什么“诀窍”和“法宝”?面对这个在与年轻记者同行们交流时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张严平表示相对于“技巧”,更重要是一种“意识和理念”——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
“人物采访要放下记者原有的身份和思维框架,切忌主题先行,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她认为采访不能从写作角度预想的很多概念出发问一些高大上的问题,“要从生活和人性的角度说人话、问人事儿”。
在交流方式上,张严平认为接近每一一个采访对象的路径都是独特的。
王顺友和张云泉,她举了报道生涯中的两个典型。
在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张严平报道了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在大山里一人、一马、一条路,坚守20年的经历。这次采访对张严平而言是终身难忘的,她在多个场景下讲述过那次采访的艰难——王顺友这个老实木讷的苗族汉子,不会寒暄、不会应酬,在人前极不自在,话很少,半天憋出一句。张严平后来形容这是“一次几乎无法用语言进入采访”。
走进他心灵的唯一办法就是和他一起走邮路,专业上叫“体验式采访”。在行走中,张严平说自己调动了全部感官——眼睛、耳朵,感受行走在山路深渊边上的恐惧和路上的孤独,几乎历经生死考验,也终于打开了采访对象的心扉。稿件刊发后,王顺友对张严平说“你写的,我看了。你最明白我心头。”
采访和理解是“相互点亮”的
在张严平看来,采访和理解不是割裂的。
“采访不光是了解人做了什么事,关键在于理解他的生命、他的生存状态,他为什么这样做。离开了理解,采访再多的事,也都是没有生命的材料”。
她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颗苹果树,有树根、有树干、有果子,树干就是我们脑子里缔造出来的一个个主题,我们采到了几个苹果(事实),如果我们对这个树的生命脉络完全不了解,把这些苹果随意挂在那里,那这几个苹果完全是在这颗书上没有生命的,人物报道也是一样。”
她认为这也是许多稿子不成功的原因:看起来下了很多功夫采访,事情也很生动、了不起,但写出来拿给被写的人看,这个人会说咋写的不像我?“就是人物的脉络没有打成,没有理解这个人物”。对于人物报道,重要的不是文字的“妙笔生花”,而是对人物的理解。
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大量的、扎实的采访,也不会有理解。
张严平说,采访要下“笨功夫”“苦功夫”,采访是没有捷径的。在王顺友的采访里,她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王顺友聊他的马,但最后成稿中却没有用上几个材料。这是白采访了吗?张严平不这么认为,相反,她觉得所有这些马的故事都让更深刻地理解了王顺友。讲座中她介绍,自己采访本子上记录的材料,经常连十分之一都用不到。作为稿件用不到,但作为采访,每一页都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积淀和积累。没有真实、扎实的采访,稿件不会被“点亮”。
“采访不是那么容易的,好的记者要一头扎进生活里”。
“找到那双眼睛”
“采访在一篇稿件中的分量占到80%,剩下20%则是写作。前面80%拼的是脚力,后20%考验的是记者的脑力,没有这20%,稿件就是100%的失败”。
张严平说决定人物报道写作的是“眼睛”,就是报道的主题。主题中蕴含着人物的真正闪光点和灵魂。就如同画像点睛一样,成功的人物报道要“找到那双眼睛”。
张严平总结道“写作重要的不是文字问题,而是思想的表达,思想的表达不需要记者拔高,你的思想永远赶不上你的采访对象那么精彩,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去传达,这是我们唯一要做的工作”。
“记者对生活理解的越真实、深刻,文字表达就越干净”
对于出身于中文系的张严平来说,写“美文”不是难事,但她却说自己喜欢朴素的文字。她觉得文字的美感不来自于形式,而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你对生活理解的越真实、深刻,文字表达就越干净”。
“花里胡哨的文字你只看到记者在那儿‘蹦来蹦去’,真正好的文字是你看不到记者的影子,你只看到人物在里面传达”
“文字上大家可以‘不及格’,有些记者的文字很漂亮,但一放到新闻稿里就不好看了,他没有使用真实、准确、干净、朴素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老觉得新闻稿要‘端着’,没有什么‘端’的,不离开真实、准确、干净、朴素的前提下,放飞自己就可以了”。
“讲这些是想给同学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张严平以自身的采写实践和心路历程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大师课”。
讲到难理解处,她会非常耐心地停下来问大家,“能听懂吗?”然后又补充道“听不懂也没关系,我以前听新华社那些老记者们讲经验的时候也有许多不明白、不理解,但他们的话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我心里,在自己未来的某个采写中忽然就懂了”。她补充道“对你们也是一样,我希望今天讲的这些内容也给你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一种传承在新老一辈新闻人之间默默传递。


讲座结束后,张严平耐心地给围上来的师生签名,细心地给每个提出请求的学生的书的扉页上都留下一句话,这是对未来新闻人的希冀和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