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学校要闻      |     科传快讯      |     媒体报道      |     光影科传
                    多彩校园      |     教学科研      |     科传人物      |     原创作品      |     专题专栏

时代的面孔 新闻的力量 理想的种子——张严平受邀与我校传媒学子共话《时代面孔》



作者:传播学院  来源:传播学院  时间:2025-05-23  责任编辑:徐楠

  5月21日,传播学院9418教室里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氛围,立学读书会第十三期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时代面孔》,特别邀请到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该书作者张严平与学院师生面对面交流。


图片4

  时代的面孔


  张严平以亲切的姿态倾听师生们的读后感悟,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她“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感染着在场每一位师生,让大家感受到新闻工作者不断求索的精神。


  传播系教师余众结合书中《“雕刻时光”里的浪漫故事》分享道,书中对平凡人物的刻画充满生活气息,“新闻即生活”的理念启发学生从日常中发现新闻价值,他鼓励同学们:“短篇虽短但我们同学们的志气不短,即便写平凡人物,也要传递出不平凡的新闻力量”。


  学生代表张紫涵说:“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位鲜活的人物:是为民着想的书记郭秀明,亦是不善言辞的邮员王顺友,是荒山上种树老人杨善洲,又或是蹬三轮捐款的老人白芳礼……把书合上之后,这些人物仿佛过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闪过,仿佛我跟张老师一起走进了他们、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也明白了这些朴实的文字为何能让人共情的原因是贴近人民、贴近内心。”

  新闻的力量


  学生代表张萌说:“采访是根,写作是枝干,你越希望枝果繁茂,你的根就越要扎向深处。当读完《时代面孔》时,这种感触越来越深。他们不是冰冷的报道对象,而是张严平用脚丈量过、用眼睛凝视过、用心灵焐热过的人物。所以我的眼眶会不自觉地被某种东西所濡湿,内心不自觉的为某种东西所牵挂。”王柯晴则关注到“采访手记”,她坦言:“从张老师作为唯一全程参与的女记者的经历中,我深切体会到采访的不易,字里行间的情感更让我感受到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深厚联结。”崔露戈以王瑛形象为切入点,分享了自己的专业困惑与成长:“阅读张老师的作品,让我明白新闻工作者肩负着记录基层、传递价值的使命,也让我对传播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理想的种子


  王丽媛在总结中谈到,立学读书会的创办源于聆听张严平讲座的启发,她希望通过阅读让学生拓宽视野,向行业榜样学习。“看到同学们在交流中提及‘专业价值认同’,我感到十分欣慰,这说明读书会正在发挥深化专业认知、涵养职业精神的作用。”严励对张严平的到来表示感谢,她说:“张老师深入基层的创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行业范本。与张老师面对面交流,能让同学们更深刻理解新闻作品背后的时代价值,希望这样的活动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图片2


  此次读书会不仅是一次阅读分享,更是一场关于新闻理想与时代担当的对话,让师生们在文字与交流中感受到平凡人物的不凡力量,以及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传递温暖的使命。


科传官方微信

科传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