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新闻定义有N种,你心里是哪一种?”
……
时而因老师抛出的问题陷入深思,时而因听到的采访故事哄堂大笑,3月4日上午,我校2024级新闻学的107位同学参与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新闻写作课——大河报记者陈骏以业界导师的身份走进课堂,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讲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
“人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真的不是新闻吗?咬的是谁,怎么咬的,啥时候咬的,在哪咬的,如何咬的,为什么咬的,这些要素发生变化时,再看看它还是不是新闻呢?”课堂伊始,陈骏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各类通俗易懂小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课堂中,陈骏结合十余年采访中遇到的案例,以“去现场、厚脸皮、选角度、说人话”为角度,将新闻真实性、采访突破能力、新闻稿件立意、采访写作小技巧等内容融入一个个真实的采访故事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我们一个月以后课堂上再见。”两个半小时的课程结束时,陈骏也与同学们约定了下一次见面交流的时间。有别于普通讲座“一过性”的交流模式,我院本学期新闻写作课的业界导师将会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走进课堂,指导同学们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务训练。

“按照课程安排,基本上是同学们每学习三周的相关理论课程后,就会有业界导师前来传授采访写作的实务技巧。这样安排的目的也更好地让新闻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上手’写新闻,培养应用型人才。”新闻写作课程主讲教师王芳芳介绍说。
“收获很大”,2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贺滢课后表示“陈老师让我直观感觉到了记者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这次课让我对新闻专业真正产生了兴趣”。
“新闻不是我选择的第一专业,之前我对新闻专业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但上完他的课我真切感受到记者是一个很有趣也很伟大的职业,好的记者甚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写新闻稿也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真正提起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该班学生李孜桐如此表达自己的上课感受,“记者可以通过笔杆子来抨击恶、发扬善,这一直是我向往的东西”。
依托主办方河南日报社的独特优势,传播学院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积极引入业界教师资源加入授课团队,进行课程共建。对于同学们的反馈,传播学院院长严励表示,“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严励介绍,传播学院目前探索的是课程共建2.0模式,相较于传统导师进课堂的方式,新模式更加重视导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导师经验不仅作为教学案例库丰富理论教学,导师本人更要深度融入学生作品创作与实践能力培养当中,“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在做中夯实技能”。
据悉,传播学院本学期在新闻写作、时评写作等课程中开展了课程共建,多位业界导师将会陆续进班授课,助力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
科传官方微信
科传官方微博